在線藍綠藻檢測儀在湖泊生態監測中采用 “岸邊棧橋固定站 + 無人船移動監測” 的布點策略,可實現空間覆蓋與動態追蹤的結合,通過固定監測掌握長期趨勢,移動監測捕捉空間異質性,兩者數據互補形成完整的藍綠藻分布圖譜。布點需結合湖泊形態、水文特征及生態敏感區分布,兼顧代表性與可行性。 岸邊棧橋固定站需選擇具有生態指示意義的點位。入湖河口處的棧橋是核心固定站,用于監測外來水體帶入的藍綠藻種子庫,該點位水流交換活躍,能最早預警外來藍綠藻入侵。湖心區周邊的棧橋(若有)需設置固定站,因湖心區水動力穩定,藍綠藻易形成聚集,可反映整體爆發風險。近岸淺水區棧橋適合監測濱岸帶藍綠藻狀態,該區域光照充足、營養豐富,是藍綠藻早期滋生的關鍵區域。固定站傳感器需安裝在水下 0.5-1m 深度,避開棧橋樁基陰影區,檢測面朝向主水流方向,配套的太陽能供電系統需保證連續陰雨天氣 7 天以上的續航能力,數據傳輸采用 4G/5G 實時上傳,采樣間隔設定為 15 分鐘 / 次。 無人船移動監測需按網格化路徑覆蓋全湖。基礎監測網格按 1km×1km 劃分,無人船沿網格線巡航,在交叉點停留檢測 30 秒,記錄藍綠藻濃度與水溫、pH 等環境因子。重點區域需加密網格:藍綠藻歷史爆發區的網格縮小至 500m×500m,增加檢測頻次;入湖口至湖心的連線上設置加密監測線,每 200m 檢測一次,追蹤藍綠藻擴散路徑。無人船監測需避開強風(風速>5 級)和暴雨天氣,選擇在日間光照穩定時段進行(9:00-15:00),每次移動監測前需校準傳感器,確保與固定站數據的可比性。 固定站與移動監測需形成協同機制。固定站數據用于識別異常變化,當某固定站連續 3 次檢測值超過閾值,立即調度無人船對該區域周邊 1km 范圍進行加密監測,定位高濃度區邊界。移動監測數據用于校準固定站的空間代表性,若移動監測發現固定站周邊 500m 內濃度差異超過 30%,需評估固定站是否處于局部異常區,必要時調整固定站位置。兩者數據需統一接入監測平臺,通過空間插值算法生成藍綠藻濃度熱力圖,動態更新高風險區域。 布點需兼顧特殊生態單元。湖泊中的島嶼周邊需設置移動監測環線路徑,環島 50m 范圍內每 100m 檢測一次,因島嶼周邊水流形成渦流,易形成藍綠藻聚集。水生植物群落分布區需在邊緣設置固定站,同時無人船需繞開密集植被區,在群落外圍 10m 處檢測,避免船體攪動影響數據。對于分層明顯的湖泊,無人船需配備可調節深度的傳感器,在不同水層(表層、中層、底層)分別檢測,分析藍綠藻垂直分布特征。 布點的動態優化需結合監測結果。每月根據固定站與移動監測的匯總數據,評估現有布點的覆蓋率,若某區域連續 3 次移動監測數據偏差超過 20%,需增設臨時固定站。每季度根據藍綠藻生長周期調整策略:春夏季生長旺季增加無人船監測頻次至每周 2 次,秋冬季可減少至每周 1 次。固定站每年需校驗一次點位代表性,通過移動監測數據對比,確認是否因湖底地形變化或水生植物生長導致點位失效,必要時進行遷移。 通過該布點策略,可實現從點到面、從靜態到動態的全方位監測,固定站的長期數據支撐趨勢分析,移動監測的空間數據捕捉局部異常,兩者結合為湖泊藍綠藻防控提供精準的空間定位與時間預警依據。
|